2018年全国体育舞蹈教师培训班(哈尔滨站)

当前位置:首页 >> CDSF新闻 >> 舞林前沿 >> 正文

探秘上津火龙灯舞
时间:2016-09-06 02:49:42 来源:光明网

    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,身体长,有鳞,有角,有脚,能走,能飞,能游泳,能兴云降雨。龙作为中国人一种独特的文化积淀,已经深深扎根于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里头。从古至今,以龙为主体的灯舞遍布各地,而湖北十堰上津镇的火龙灯舞更是久负盛名。

  灯舞溯源 展现人民美好夙愿

  上津地处鄂西北最边陲,与陕西省接壤,是“中国历史文化名镇”。古城始建于北朝西魏时期,曾14次建县,6次设郡,2次设州,素有“圣上渡口”之美誉。据历史传言,上津乃火龙之地,曾一度火盛水缺,“十年九旱,瘟疫流行”。当地百姓为安居乐业,经常祈求分管雨水之龙神保佑古城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、瘟疫不起。

  上津火龙灯舞便是由祈福仪式演变而来。陆佃《埤雅》记载:“龙火以人火逐之即息”。火龙灯舞以烟火逐火龙而舞,驱干旱、祛瘟疫,佑四方苍生。相传最初的灯舞设计者是当地民间艺人和民间医生,灯舞以祭祀龙神、迎福接瑞为目的,融入民间传统艺术因素和秦巴舞蹈特色。

  经百年传承,上津灯舞被逐步赋予南北文化交流与儒道文化的内涵,表演仪式从小到大、从简到繁。到目前为止,已经从祭祀神龙为核心内容的祈福仪式渐渐演变成内容丰富、制作精美、队伍庞大、灯火辉煌的上津火龙盛会。

  火龙出世 再现民间魅丽文化

  “上津火龙灯”的传承人王长燕介绍,制作一条成品火龙灯要花费40天左右。整个过程需以竹片为骨,以麻绳为络,以纱布铺龙头、龙爪、龙尾,以五色皮纸为鳞拼接龙身。龙身的节数根据年份变化而略有不同,平年为12节,闰年为13节。每条“腾空出世”的火龙都是不同团队通力合作的结晶。

  火龙灯舞的表演也有别有特色。火龙盛会灯舞表演需近百人,队伍以一把万民伞打头,龙王与财神祭位紧跟其后,再接着是舞动着的火龙,花灯在旁,狮子灯在后,绵延约半公里。

  “敬龙王、财神——喝彩——点光——出龙——舞龙”等议程展现出火龙灯舞的别致。敬龙王和财神是前头戏,虔诚的祭祀表现出上津人对龙王和财神的敬重。喝彩主要是唱开光祭词:“东接东海龙王,南接观音慈航……一求瘟疫不起;二求风调雨顺;三求五谷丰登;四求六畜兴旺……”台上唱一句,台下队伍和观众一齐应声喝彩一句。喝彩毕,杀鸡祭天,开龙眼,领队人高喊“点光咯”,顿时鞭炮齐鸣、烟花齐放,锣鼓声声,小号伴奏,众人烧纸敬香。开光点灯先从龙眼开始,从前向后依次是龙头、龙身、龙尾,主次分明。祭龙结束,当日就要出龙、舞龙。舞龙队伍顺街而过,龙头不扭,龙尾微摆。龙灯队伍不能到达的狭街小巷,主灯要挨家上门道喜。

  佳节灯舞 尽显地域民俗之风

  上津火龙灯火盛会一般在上元节前后举行,借上元参佛良辰吉日以求驱魔降福。正月十二当日,上津火龙灯会在上津杨泗庙拉开序幕,到正月十五,火龙昼伏夜出,一直在上津游串。

  在灯会举行的三四日里,“九陌连灯影,千门度月华”,可谓万家灯火,全民狂欢。玩灯期间,家家摆香案,开猪头祭典,或者摆上干果,斟三盅酒,点燃香表,迎接天神和龙灯的到来。舞龙队伍到了之后,每家每户配制大烟硫、亮花子,专烧狮子和龙,形成“人在火中跳、龙在火中舞”的热闹场面。整个场面从晚上七八点开始持续到深夜。灯会的几天里,“火树银花不夜天,烟花飞舞迎新年”的吉庆被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
  上津作为文化古城,久经岁月的城镇和古朴的建筑为灯火晚会更添一抹古韵。古人用“十万人家火烛光,门门开处见红妆”来描述十五的灯火。在古城中看灯,不但可以体会“凤萧声动,玉壶光转,一夜鱼龙舞”的酣畅,更可玩味“古城千万载,弦歌续古风”的清雅。凭栏处,古城曾经的辉煌和华丽历历在目,而现实中,人声鼎沸、节庆的欢乐也不曾消减。

  正月十六是灯会的结束之日。当晚,龙灯在上津佛爷洞前搌灯,人们来到金钱河畔,用火把点燃火龙,满脸虔诚地举行“送龙”仪式。上津火龙灯会是上津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,火龙等传统民间活动在鄂西北大地世代相传。灯会的内容不仅丰富了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,也给千年古城平添了无限的魅力与色彩。

下一篇】【上一篇】【收藏此页】【打印】【关闭